"学评融合"重构学习与评价,突破传统课堂的应试局限,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关键突破口。
学评融合(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Assessment)是指将学习过程与评价活动有机结合,使评价不再是教学过程结束后的独立环节,而是融入整个教与学的全过程,成为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工具和方法收集学生的学习证据,并基于这些证据为学生提供及时、具体和有效的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促进教学调整、提升学习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育愿景。
学评融合的核心在于评价与学习的深度整合,使评价成为促进学习的关键工具,而非单纯的检测手段。学评融合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学评融合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随着教育评价理论的不断演进而逐步发展。从最初关注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AoL),到强调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AfL),再到倡导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性评价(AaL),评价方式的演变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的学评融合体系的建立。
以结果为导向,侧重学习成果的测评
AoL,亦称总结性评价,起源于工业化时代,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标准化测试、考试等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常在学期末或教学单元结束时实施,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20世纪初,AoL成为主流评价模式。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其局限性逐渐显现:缺乏即时反馈、难以支持个性化学习。尽管如此,AoL在数据收集和结果分析方面的系统方法为学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强调过程性反馈,助力学生持续改进
AfL,即形成性评价,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深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AfL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即时反馈,关注学习过程而非仅关注最终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AfL持续收集学习数据,并根据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促进个性化学习。
自20世纪80年代起,AfL在英国、美国等国的教育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表明,AfL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度和学业成就。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AfL与数字化工具结合,催生了技术增强的形成性评价(TEFA),进一步推动学评融合的实践。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AaL是一种前沿的评价理念,强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即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和自主学习能力。AaL鼓励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自我评估、同伴评价、自我监控等方式管理自身学习。它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目标转向核心素养培养,AaL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拿大教育学者 Lorna Earl 提出,AaL代表了课堂评价的"金字塔翻转"——即评价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转变,使评价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
随着教育评价的发展,教育评价从总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从简单知识评价转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课堂评价的结构开始也开始重构,作为学习的评价(AaL)将逐渐成为课堂教育评价最主要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的学评融合教学开始落地课堂。
课堂评价金子塔正在重构
大量研究表明,有效的形成性评价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著名教育评价专家迪伦·威廉(Dylan Wiliam)的实证研究显示,系统化的形成性评价可将教学效率提高50%-70%。为了进一步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可操作性,技术增强的形成性评价(Technology-Enhanced Formative Assessment, TEFA)应运而生。TEFA通过为每个学生配备终端,利用教室大屏集中展示,以实施全员即时互动的形成性评价,其效率比一对一的评价更高。有了TEFA的支撑,AoL、AfL、AaL构建的学评融合课堂得以实现。
TEFA技术增强的形成性评价向AI赋能的形成性评价转变
由于TEFA的便捷性、用户体验、缺乏匹配内容等问题,TEFA一直没有普及起来,更没有常态化融入课堂教学。今天,随着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以及TEFA产品的成熟,从大语言模型生成个性化评价内容、学生课堂反馈、可视化统计分析到积分奖励的一体化TEFA技术得以实现,大规模、常态化的学评融合课堂得以实现。
人工智能技术为学评融合带来的创新包括: